发布日期:2024-07-29 01:25 点击次数:77
春季悄然过半,经过近半年的销售,玉米余粮所剩不多。在青黄不接的时间点,市场容易受“风吹草动”影响。近期,玉米期货主力合约一改近一个月的颓势,出现持续反弹,市场发生了哪些变化?
中信建投期货农产品组认为,玉米期货价格连续上涨一方面源自基本面,东北地区售粮进度加快,黑龙江、吉林地区的地趴粮逐渐售罄,部分转移到贸易商手中,市场可供应量减少;需求端,东北天气逐渐回暖,深加工企业收购潮粮后难以保存,增加了对烘干粮的需求,与此同时,深加工企业库存可用天数维持在60天左右,尚不能覆盖东北新粮上市前的需求量,因此开启涨价收购,产地价格上涨,带来了上周末触底反弹的行情。
“除基本面的驱动外,另一方面是消息面的影响。上周末关于保税自律的消息也进一步限制了来自海外的可供应量,增加了对近月国内玉米的需求,而此类进口管理的消息也将改变终端企业在采购时的决策,控制进口谷物的使用比例,这也将增加对国产玉米的使用,从而提升玉米的边际需求。”中信建投期货农产品组称。
徽商期货农产品分析师刘冰欣告诉期货日报记者,近期玉米期价反弹,也受产销区现货价格止跌的影响。一是吉林地区新一轮增储开始,虽说价格不高,但毕竟是官方释放的信号,让持粮主体信心得到一定程度恢复;二是近期东北产区再度迎来雨雪降温天气,有利于粮源的保存且限制了粮源的外运,造成了短时间内市场可流通粮源不充足;三是USDA季度报告显示,新季美国玉米种植面积下滑。供需方面利多叠加,刺激玉米期现货价格走强。
尽管近期玉米价格有所回升,但与往年相比,今年玉米销售进度仍偏慢。目前东北余粮逐渐接近往年同期水平。钢联数据显示,东北整体售粮进度81%,较去年同期慢6个百分点,已逐渐完成地趴粮的销售,剩余以楼子粮为主。华北地区余粮较去年同期偏多,河北、山东、河南地区售粮进度较去年同期分别偏慢14个百分点、9个百分点、16个百分点。
“售粮慢,一方面是对比当前1.15—1.2元/斤的价格,0.15—0.2元/斤的跌幅让农民难以接受,形成了主动惜售;另一方面,由于本年度华北地区在收获期遭遇阴雨天气,粮食质量指标不稳定,限制了饲料企业大幅使用,形成了被动惜售。”中信建投期货农产品组认为,华北地区偏慢的销售进度是限制当前价格继续上涨的原因之一。不过,近期由于华北价格处于低位,形成了加速出货的态势,且河南地区出现了外流到南方销区的情况,这意味着华北价格逐渐触底,供应端的压力不能限制玉米的继续上涨。
“目前的时间节点,既是玉米市场潮粮向干粮转换的时候,也是玉米粮源由农户向中间贸易主体转换的时候。”刘冰欣表示,截至3月22日当周,国内北港玉米库存环比增加32.76%,南方港口库存环比增加74.56%,库存回升非常明显。尤其是北港库存增加,说明产区农户手中的粮已经大部分转移到贸易商和企业的手中,基层的卖粮压力将逐渐缓解。下游企业建库需求也有所增加,但采购依然相对谨慎。虽然总体售粮进度较去年同期略慢,但由于本年度各大贸易主体及用粮终端均未大规模建库,下游的库存依然偏少,而随着增储的上量,后续终端企业可采购的粮源预计愈发稀少。
时间转眼来到了4月,刘冰欣认为,清明假期期间全国降温降雨,势必会再次影响玉米的上量,玉米价格可能会出现回涨。一方面,随着优质粮源供应变紧,尤其到玉米“青黄不接”的时候,更易触发市场上涨动力。一季度国内猪价反弹明显,且有清明、五一小长假的需求拉动,4月份猪价行情预计总体要好于3月份,这意味着4月的玉米需求或有一定提升。另一方面,我国玉米1—2月份进口总量为619.27万吨,较上年同比增加16.21%,而销区的玉米深加工等企业目前依然以随采随用为主,加之玉米替代品的出现将挤压玉米饲用需求,下游终端企业对玉米涨价颇为抵触。
中信建投期货农产品组在玉米替代品方面提醒,需考虑二季度糙米存在限时出库的压力,5月下旬新麦陆续上市,种植主体收麦腾库带来的玉米抛压,以及新麦可能的替代挤占,都将抑制玉米价格的上涨。建议种植主体根据当地市场价格进行随行就市的销售。
南华期货农产品分析师边舒认为,2023/2024年度玉米整体供需结构依旧处于偏宽松状态,且下游能繁母猪持续去化,养殖利润偏低,饲料价格依旧处于下跌趋势中,用粮企业补库意愿不足,采购谨慎。近期渠道库存累积较快,若下游需求迟迟不能打开,渠道库存去化缓慢,待库存累积至高位,对贸易商现金流有较大挑战。因此建议农户和贸易商积极销售,走量为主,本年度整体是“流通”年,而非“囤货”年;不建议农户挺价惜售,贸易商以销定采,可持续滚动对贸易库存进行套保,锁定销售利润。
“总的来看金砖财富,玉米后市余粮不多和采购不旺依然会激烈交锋,后市需关注中储粮收储和轮库的政策变化,以及贸易主体吸收大量渠道库存后的出货节奏,预计4月份玉米价格会有温和反弹行情,但难有大幅上涨表现。”刘冰欣建议,手中尚有余粮的农户可趁涨价有序出货,目前的时间节点已经不宜太过惜售,贸易主体前期库存若回本也可适当出货,下游加工企业建议逢低适当补库。